关于印发《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凯发k8旗舰厅
关于印发《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6年11月07日
次浏览
文章来源: 【字体: 】
西残发〔2012〕3号
关于印发《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残工委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文件内容,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区残联按照区发改委统一要求并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后,研究制定了《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经请示区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
附件: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序 言
按照区委区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西城区委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制定《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在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残疾人工作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西城区实际,以全面建设区域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为目的,确定了2011-2015年期间西城区残疾人事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西城区未来一个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意图和要求,是本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残联组织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残疾人工作年度计划、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的实施,对于西城区把握全球化、现代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提高区域文明程度、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质量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西城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残联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西城区残疾人事业显示出了强劲动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工作成果显著。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全区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残疾人子女学生实现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学费全补贴。5077名残疾人实现就业。编制了全国首部残疾人职业指导专业教材,建立了师资培训库。大力拓展一体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重点开发居家照料、公益宣传等社区就业,深入挖掘“无围墙工场”重残人就业模式,以希联圆梦残疾人销售中心为依托,结合什刹海烟袋斜街残疾人手工艺品专卖店,创建了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手工艺技能展示于一体的残疾人品牌,极大的改善了中重度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2.残疾人生活保障和救助服务实现全覆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发了相关文件,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等12项优惠政策,细化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4698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重残人生活补助、1390名重残无业人员按月领取生活补助。残疾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形成了稳定的制度性保障。16岁以上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居家服务范围。贫困和重度残疾人优先享受到了廉租房等基本住房政策保障。
3.康复医疗公共服务资源配套合理。通过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培育和验收活动,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的社区康复网络。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为2000名无业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8310例、开展偏瘫康复训练1210例、免费发放小型辅助用具12274件、为18人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和耳蜗升级;借助国际先进理念,承担了中国残联与克里斯托弗防盲协会国际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合作项目;区域内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已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4.残疾人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信息服务网络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了西城区残疾人人口状况动态数据库,为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辅助决策功能。依托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市首家区级残疾人手拉手职业康复站。目前,全区已建成22家职业康复劳动站,极大地满足了区域内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内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要。15个街道残联、246个社区残协、64个残疾人温馨家园以及一大批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搭建起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各类公共服务机构面向社区辐射,方便各类别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文体娱乐、居家助残、职业康复等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
5.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力度显著增强。一批残疾人代表在各级人大、政协履行职责,建言献策。26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近千名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成为基层服务骨干。一批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或培训讲师,活跃在赛场内外。“特奥进社区”、“快乐残奥”等活动,覆盖区域内所有社区残协。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卓著,在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200多枚,一人获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北京市残疾人戏曲培训基地落户西城,成立了全市首家残疾人美术家协会,区残疾人艺术团、器乐队、声乐队、舞蹈队、戏曲队等骨干团体在全市文艺汇演上获得多项荣誉,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和赞扬。
6.国际活动体现辖区残疾人精神风貌。2007年,配合北京市圆满顺利地完成了特奥社区接待计划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特奥运动会执法人员火炬跑活动。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期间,承担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际特奥会主席施莱弗等国内外各级领导视察的组织接待工作,举办中外新闻媒体集体采访活动,为残奥运动员制作礼品7500件。通过手工艺展示、轮椅乒乓球、盲人象棋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反映了残疾人在社区开展活动的活跃性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7.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和谐。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发放“法律援助速通卡”,开展“法律援助进贫困残疾人家庭”等活动,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小区得到无障碍改造。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实施
“无障碍进家庭”工程,对3800户肢体残疾人家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免费实施了个性化的无障碍改造。信息无障碍有新的突破,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深入人心,社会助残活动蔚然成风,尊重、关爱、扶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日益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残疾人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残疾人群众综合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五年,区域助残资源分布实现由差异较大向趋于均衡转变,残疾人工作服务模式实现由单一供给向人性化的多元服务转变,残疾人工作服务对象实现由服务特困人群向服务普通群体转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生活明显改善,区域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主要问题
虽然西城区残疾人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特殊困难,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残疾人事业在技术、人才和信息化等软件服务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基础工作依然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层次性还不足,保障的标准相对较低;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刚刚建立还不够完善,现有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政府部门各负其责、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引导激励机制亟待健全,残联组织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有效发挥作用;残疾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年龄结构形势不容乐观,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与之相配套的居家照料等养老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对西城区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
三、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西城区深化区域融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是西城区残疾人事业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为残疾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西城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公共需求多样化,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工作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程,残疾人事业地位作用将更加突显。残疾人主体意识也将不断增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热情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日益增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更加迫切。需要在加速保障政策整合、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妥善协调残疾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等方面切实加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残疾人工作将紧紧围绕“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的战略,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促进西城区残疾人工作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区域融合的新优势、新机遇,按照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兼顾,注重特性,力争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在未来发展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大局。主动融入西城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大局,整合资源,集成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将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基本保障与多层次服务相结合,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
3.坚持分类指导。强化专业化、类别化、个性化服务,使残疾人工作得到均衡发展。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政府扶持、市场推动的政策导向作用,提升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规模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缩小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就业面不断拓宽,康复需求有效满足,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得到有效控制。
1.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的残疾人数有较大增长;职业技能和生活能力培训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自身潜能得到更好发挥。
2.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参加各级组织和社区活动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使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残疾人专职、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包括特殊教育、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
3.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4.形成具有西城区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整合、机构托养、社区照料、居家护理、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普及重度残疾人生活养护服务和残疾人信息化服务。
5.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全社会扶残助残环境更加文明;无障碍设施建设显著改善;社会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工作融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充分;残疾人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全面得到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主要任务
1.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将残疾人康复全面纳入区域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和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康复服务水平。残疾预防机制初步建立,残疾的发生发展得到有效控制。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有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够得到便捷有效的康复服务。
2.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普及残疾儿童学前1—3年教育。普及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
3.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强化社会保障。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途径和岗位,深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残疾人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实现就业;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促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登记残疾失业人员职业指导培训率达到100%。消除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新安排400名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参加职业康复劳动。
4.倡导人文理念,优化社会环境。完善残疾人利益诉求机制,加大政策法规宣传、执法检查、法律援助服务的力度,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以公共服务机构设施、社区和信息无障碍为重点,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运营和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水平,创建与世界城市地位相适应的无障碍环境。法律援助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重点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率达100%。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改造率达90%。社区无障碍比例达90%。听力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全面享有家庭信息无障碍服务。
5.推进残疾人精神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基层为重点,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发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服务项目,鼓励残疾人进行文化创作,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保障残疾人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需求,发展基层残疾人特色文化体育服务项目。在重大文化艺术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6.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牢牢把握区域建设大局,以公益性、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逐步建立政府提供或购买残疾人专业服务项目。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完善相关服务标准和政策措施,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加强残疾人服务业的质量监管,实现规范服务。建立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准入、监督和退出机制,形成不同服务组织间良性竞争的局面。培育体现首都地位和特色的残疾人服务品牌,促进残疾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将残疾人服务的项目列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全覆盖。为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老年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完成残疾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二、康复服务
1.强化残疾预防。依据西城区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三级预防工作,加强出生缺陷预防,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率;加强残疾预防知识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措施,着力降低儿童残疾发生率,推迟老年人残疾发生时间,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建立健全安全预警监督机制,加强工伤预防,进一步推动工伤职工康复服务,为其减轻障碍、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2.健全康复服务网络。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科室(含精神心理科室)的设置工作,普遍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适宜的服务设施、器材和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康复技术的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规范基层康复服务内容和标准,将合适的社区康复训练项目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加大重点人群康复服务力度。完善儿童残疾随报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及早、即时干预,提高康复有效率;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保障力度,在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新建15个资源教室,使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服务,进一步补偿功能;加大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使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得到有效救助;做好革命伤残军人的康复保障工作,保证有需求的伤残军人辅助器具报销达到100%;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力度,改善区精神病专科医院服务条件,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精神卫生服务功能,促进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有效对接。
4.提高辅助器具服务水平。实现对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残疾人救助和补贴政策的全覆盖,着力提高服务的系列化、个性化水平,让所有有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最大化的凯发k8旗舰厅的服务支持。建立集展示、体验、适配为一体的辅具中心。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加强对辅助器具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监督,规范产品经营。
5.提高康复服务管理水平。实施康复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将康复纳入继续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康复意识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培训、奖励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结点、适应动态化管理、各项康复工作相互兼容、有良好拓展功能的信息化系统;加大对康复服务的经费投入,康复经费随区域经济发展和事业需求逐年递增。
三、特殊教育
1.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依托普通幼儿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采取设立残疾儿童学前班(部)或者随园就读等方式,构建学前康复教育网络。鼓励民间力量开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
2.提升残疾人义务教育水平,扩大中等教育规模。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学前能力评估和就读建议制度,完善西城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教学环境优化工程,完善校园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和技术服务;深入开展针对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社区教育服务;支持残疾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以上职业教育。鼓励和帮助残疾人接受继续教育。
3.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和推广教材、教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体系,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督导,鼓励和支持先进科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从事残疾人教育和随班就读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和表彰奖励制度,到2015年,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
四、社会保障
1.全面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审核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超比例奖励等政策措施,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开发特殊就业岗位;提高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水平,帮助用人单位建立残疾员工工作支持体系;积极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协助用人单位做好残疾职工的指导工作,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加强劳动监察,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确保企业与残疾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2.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新安排残疾人就业1000人。稳定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落实福利企业的帮扶制度,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力度,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产品,打造残疾人产品知名品牌;积极促进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规范盲人保健按摩市场,探索适宜聋人集中就业的行业或岗位,开展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社区集中庇护型就业,采取资金帮扶、信贷融资、税收优惠、房租补贴、项目推介等多种方式,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就业规模,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置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社区就业,稳定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逐步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
3.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规范残疾人培训机构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残疾人培训体系,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定标准,明确各级培训的功能定位和衔接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训,大力开展定岗、定向和订单培训,支持企业开展残疾人在岗培训;落实残疾人失业登记办法,健全残疾人求职登记、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失业残疾人进行失业登记,完善就业服务档案,及时开展系列化就业服务;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体和应届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的援助力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残疾人窗口,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探索符合残疾人特点和特殊需求的服务项目,做好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衔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依托全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建立就业援助点,确保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多渠道获得就业援助。
4.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落实残疾人各类保险补贴政策,加大执法检查和监察力度,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鼓励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不断提高各类别残疾人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确保区域内符合参保条件的、有需求的残疾人全部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
5.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提高生活救助水平,符合各类保障政策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重度残疾、老残一体、一户多残等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对患大病、重病,享受相关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之后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再提供一次性救助,对在康复、教育、住房、维权等方面遇到特殊困难低收入家庭的残疾人及时给予救助,加大残疾人家庭住房保障力度,保障性住房优先配租、配售给通过资格申请审查的重度残疾人;扩大临时救助范围,简化救助程序,及时解决残疾人的现实困难;开展节日走访慰问、送温暖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临时困难。
6.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助残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福利基金会等团体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建立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助残活动长效机制。
五、服务领域
1.深入推进社区服务。健全温馨家园长效发展机制,统筹规划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按照覆盖街道持证残疾人人数10%,且人均活动面积5平方米的标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示范型残疾人温馨家园,充分发挥温馨家园的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提高服务功能;在持证残疾人人口150人以上的社区,建设一个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重点开展日间照料和文体活动。
2.加强国际合作,完善职业康复劳动服务体系。打造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品牌,定期派遣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参加国际专业技能实训,将现有国际合作项目的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区,发挥对职业康复劳动的指导功能,提高职康站的规范化水平,促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3.全面拓展居家服务。实施好《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继续推进居家助残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效应,打造居家助残服务品牌。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助残服务的力度,通过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居家服务的扶持,拓展居家服务项目。加强居家助残服务规范化管理;依托有关行业协会制定护理、家政、康复、托管、心理慰藉等服务标准,提高居家助残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方便残疾人查询服务信息和反映服务需求的平台。
4.积极发展托养服务。新建一所集就业培训、职业康复劳动、日间照料、重残人托养为一体的区级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建立以该中心为龙头,养老机构为主体,民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重要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将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纳入全区养老机构建设统筹考虑,通过以奖代补、人员培训等方式,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加大对开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监督评估,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
5.不断完善残疾人信息化建设。将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详细的个人基础信息,通过基础数据采集、残联业务办理更新、部门间共享交换等方式进行提取,以动态更新的形式及时反映残疾人状况。在利用信息技术梳理转换业务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数据使用效率,配合业务部门实现残疾人公共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六、文化生活
1.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支持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与文化、娱乐、健身、体育活动提供辅助性服务和优惠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制度,播放公益电影,鼓励倡导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2.支持发展残疾人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完善区残疾人艺术团、残疾人戏曲培训基地建设,依托温馨家园和社区文化站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和服务,基本形成“三级一体”的残疾人特色文化服务体系。
3.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广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项目,每年开展一次全区性的残疾人文化节、健身节。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与各类群众性文化和健身活动。
4.培养残疾人文艺体育人才。组织开展残疾人特殊艺术赛事和展示活动,选拔和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发展基层特奥运动,加强对年轻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培养,提升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
七、社会环境
1.贯彻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加强法制建设和维权工作,认真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加强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法制教育,通过培训,重点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教育和劳动就业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公开相关政策和办事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每年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贯彻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重视残疾人信访和排查调处工作,完善机制,疏通渠道,积极做好残疾人群体的稳定工作。
2.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活动。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深入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新残疾人观。做好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扩大残疾人事业的影响。大力推进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军警民共建等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和重要残疾人节日活动。
3.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程,对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提供无障碍改造补贴资金,争取到2013年,使全区各类公共建筑和设施普遍实现无障碍化。继续推进居住社区的配套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工作。加强对残疾人驾驶汽车的管理和服务,设置无障碍汽车专用停车位。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执法检查力度,杜绝和制止破坏、损毁、占用、不正常使用无障碍设施的现象。大力促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强化手语培训和个性化服务。
第四章 组织与实施
一、领导机制
各单位和部门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加快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促进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考核体系,定期听取汇报,认真研究部署,强化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作用
各级残联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残疾人的联系,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反映残疾人的需求、协助政府做好决策上来,放在督促政府落实各项任务、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上来,放在广泛动员社会、为残疾人提供特色服务上来。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建设,完善三级残疾人服务网络。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配置好区、街和社区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解决好机构、设施、经费和人员待遇问题。重视发挥基层残疾人组织作用。加强残疾人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完善助残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和志愿助残服务激励机制,发展专业化的助残志愿者队伍。
三、实施监督
建立本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促进规划落实。将各项指标任务细化分工到有关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完成时限。各部门按照分工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区政府残工委建立各部门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各部门将残疾人各项相关数据纳入本部门工作统计,每年向区政府残工委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加强对重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将规划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组织开展本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
主题词:残疾人 事业 发展 规划
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 2012年2月1日印发